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欧美一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精品视频在线一区,午夜无码大尺度福利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網站廣告合作QQ:476445525
咨詢QQ

476445525

當前位置: 首頁 >> 巨乳大胸
巨乳大胸

外國美女哺(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發(fā)布時間:2025-02-09瀏覽: 次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對于初為人母的女性來說,這只是故事的開始。生產之后,是選擇母乳喂養(yǎng)還是奶粉喂養(yǎng),背后既有理性計算,也是科學話語與道德觀念的必爭之地。這也是為什么,在當下有關生育、人口問題的討論之中,喂養(yǎng)議題一直備受關注。

事實上,無論是母乳還是奶粉,它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問題。近代以來,無論東西方,都經歷過從母乳喂養(yǎng)到牛乳哺育的話語轉變。近年來,母乳喂養(yǎng)重被提倡為最佳的哺乳方式,圍繞母乳喂養(yǎng)的消費文化不僅撐起一門大生意,母乳喂養(yǎng)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化也讓喂養(yǎng)方式的選擇成為區(qū)分好父母與壞父母的道德準繩。而這一系列的轉變,不單只是科學研究的更新變化,更是商業(yè)、文化與政治反復角力的產物。

本期專題,我們聚焦誕育與喂養(yǎng)。我們將從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形塑與實質的母親經驗出發(fā),探討民國時期的“強國強種”國家話語、日常生活的變革、商品化以及市場化等現(xiàn)代性因素如何影響母親哺育方式的選擇。同時,我們借由新出版的《母乳主義》一書,探究現(xiàn)代社會,母乳喂養(yǎng)如何從個體選擇問題演變成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社會義務。最后,我們將介紹更多相關專著與研究,豐富對于喂養(yǎng)議題之下有關女性身體與哺育文化的更多理解。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9月23日專題《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的B02-B03版。

「主題」B01丨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主題」B02-B03丨盧淑櫻 哺育選擇背后的深層故事

「主題」B04-B05丨嬰兒喂養(yǎng)中的觀念之爭與母職體驗

「文學」B06-B07丨《夢歌》:一部夢的日記

「主題」B08丨母乳與母職 從身體經驗到文化迷思

不論古今中外,母乳的確是嬰兒的理想食品。但母乳無可替代,又或乳汁必須來自生母,以至于演變?yōu)椤安荒溉榫筒皇橇寄浮钡牡赖抡撌鰠s并非始終如此。史籍中有記載,直到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都并不強調母親非授乳不可,乳母代勞曾是社會范圍內的普遍現(xiàn)象,那么,母乳哺育又是如何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母親的道德責任?

反觀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牛乳哺育確乎更加普遍,奶粉也走進了千家萬戶,但不少母親卻身陷“以母乳之名的綁架”,在內外施加的道德壓力下,牛乳成為平行于母乳的喂養(yǎng)選擇依然進展緩慢。而在母乳與牛乳之爭背后,更為深重的議題其實是母親何時才能收回喂養(yǎng)方式的選擇權。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盧淑櫻鉆研“母乳與牛乳”問題多年,在相關話題尚未引起輿論關注時,她便開始搜集海內外與之相關的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撰寫博士論文,從母親角度看待近代中國的嬰兒哺育問題。在其看來,即便在不強調母乳哺育的社會時間中,不論是推崇乳母代勞,還是牛乳哺育,都與母親的選擇關系了了,背后的考量或是出于縮短產婦的生育隔期,又或將母親框入“牛乳強兒”的科學規(guī)訓或消費話語。而近代社會中,將母乳哺育等同于良母標準,則始于清末亡國滅種危機下,士大夫對強國強種的呼吁。歸根結底,除階級、地域、教育等因素外,社會層面對性別角色的定型實則隱秘左右著母親們的哺育選擇。

我們就本期專題采訪了盧淑櫻,從近代以來“母乳有益”的話語形成談起,延伸至牛乳哺育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借此,我們既嘗試厘清母乳哺育究竟如何在中國逐漸與道德捆綁,也試圖剖析造成牛乳推廣緩慢背后的社會肇因。在采訪的最后,盧淑櫻談到,其實母親哺育并不純粹是母子之間的溫馨時刻,更是充斥血與淚水以及家庭張力的劇情場域,而且每天都在不斷上演。但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相關論述卻大多出自男性之筆。當再次談及哺育時,我們的社會又是否能夠多一些來自女性的聲音?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盧淑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性別史和兒童史。著有《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漁港浮生:筲箕灣的漁業(yè)發(fā)展》等。

從“初乳有害”到“母乳有益”

新京報:從歷史來看,“母乳最優(yōu)”實際并非一直是一種共識,至少在“初乳”上是存在爭論的。你在書中提到,近代中國民眾關于母乳的觀念其實經歷過認知上的轉變。中國傳統(tǒng)的幼科醫(yī)學認為初乳是“積乳”,不僅對嬰兒有害,而且會令產婦患上乳房炎。這種觀念大概何時興起,持續(xù)了多長時間?書中提到,到了晚清時期的家政學,初乳已經被認為是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糖質較少的天然滑腸汁,是什么推動了“初乳有害”到“母乳有益”的話語轉變?除了近代醫(yī)學知識的加持,這種轉變還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觀念或思潮的變化?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申報》刊登的生乳藥廣告?!渡陥蟆罚?916年11月17日),版12。

盧淑櫻:初乳有害到底從何時開始、維持多久實在難以回答,因為中國婦女的聲音長期被隱藏,能書寫的女性也鮮有記下自己的哺育經驗,故只能從醫(yī)書、醫(yī)案了解這問題。南宋的陳自明(1190-1270)是較早提到初乳不可用的醫(yī)師,他所撰寫的《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產后婦女宜把初乳盡量擠出,因為這些積乳既不合嬰兒食用,更會使母親患上乳炎。到明朝萬全(1499-1582)的《萬氏家傳育嬰》,仍然認為初乳有“積滯之氣,恐損兒也”。

西方科學知識傳入中國并為國人所接受,是令“初乳有害”變成“母乳有益”的重要因素。不過,要在強國強種以及強調母職的語境下,母乳有益的論述才加倍受人重視。在清末亡國滅種的陰霾下,讀書人把國家衰亡的責任算到婦女頭上;為了救國,婦女必須要為國家生育、養(yǎng)育、教育良好的小國民。于是,強調治家之道、育兒之法的西方家政學,當中包括如何養(yǎng)育出白白胖胖的嬰孩,這些便吸引了讀書人的目光,并被推舉為清末女學教材。在其中的諸多事項中,授乳更是被視為母親的天職。(《新編家政學》中曾寫道:故母之哺兒,實天賦之職……不自乳者,母子親愛之情,必不能厚,于將來教育,缺失殊多。凡世之為人母者,慎勿棄其天賦之職也。)“母乳有益”的論述最初就是在家政學以及科學知識的加持下,才得以廣泛傳播。

哺育的轉變與兒童地位的提升

新京報:關于母乳喂養(yǎng)的另一個爭議點是,它指向了一種道德上的壓力。但回溯中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母乳”并不等于“哺乳”,由母親授乳也不是強制現(xiàn)象,你也在書中提到,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乳母代勞十分普遍。那么,母乳哺育在中國又是如何逐漸與“道德”捆綁的?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惠民奶粉廣告?!渡陥蟆罚?929年2月25日),本埠增刊,版2。

盧淑櫻:回答這個問題時,先要了解從古到今對母職的要求。母職主要圍繞生育、養(yǎng)育、教育孩子,但不同時期對這三種母職的重視程度有別。女性獨有生育能力,但孩子不一定需要是自己所出,尤其在民國以前,中國奉行一夫多妻制,孩子可以由妾所生,再交由發(fā)妻教養(yǎng)。同樣地,養(yǎng)育也可以假手于人,哺育由乳娘代勞,日常生活則由傭人甚至翁姑照料。教育才是古代母職的重點,尤其7歲以前的幼教是由母親負責。因此,歷代縱有文人墨客歌頌母親如何用血乳,含辛茹苦地帶大子女,哺乳卻非母親必然的職責。

自從清末強國強種思想流行,母親的職責重新定位。生育、養(yǎng)育、教育小國民成為母親貢獻國家的方法。為了育出強健的小國民,西洋的家政學經日本傳來中國,成為女學的教材之一。由于家政學以育兒為首務,母親授乳被視為天職。當國家存亡與婦人天職互相交織,母親授乳漸變成道德責任。尤其1920、1930年代摩登女性興起,她們寄情玩樂而疏于照顧子女,更有婦女為追求身段美態(tài)而拒絕哺乳,進一步加劇衛(wèi)道之士對摩登母親的抨擊,痛斥她們?yōu)椤暗赖碌淖锶恕薄?/p>

新京報:那么,如今不少無法授乳的媽媽們的“愧疚感”也是由此而來嗎?

盧淑櫻:我想不全是這樣。在我看來,二十一世紀母親無法授乳而產生的愧疚感,跟上世紀尤其戰(zhàn)前的情況不盡相同??茖W與營養(yǎng)論述對母乳的推崇只是次要,更重要是社會對兒童的重視。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歌頌兒童世紀的降臨,出版了大量兒童文學與刊物,也出現(xiàn)了個別關注兒童福利的組織(如中華慈幼協(xié)濟會)。然而,戰(zhàn)前中國兒童的福祉沒多少改進,孩子被虐待、遺棄、販賣兒童以至童工問題比比皆是。及至二十世紀末,家庭的兒童數(shù)目減少,父母和“四大長老”(子女的外/祖父母)把時間和心思都投放在家中唯一的孩子身上。當科學印證母乳是最好的嬰兒食品,母乳哺育廣為社會推崇,養(yǎng)育小孩又是家中頭等大事,如母親無法授乳,這種對子女的愧疚感便會逐漸形成。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美女牌代乳粉廣告?!渡陥蟆罚?937年2月28日),本埠增刊,版1。

對比上世紀初的“道德罪人”,二十一世紀無乳可授的母親并非愧對國家,而是與她一度血脈相連的嬰兒。當社會重視兒童,身為母親若無法為子女張羅最好的東西,那種對孩子的愧疚感就會產生。由此可見,當代母職與哺育方式的轉變,關乎科學營養(yǎng)論述以及家庭發(fā)展之余,與兒童地位的提升息息相關。

牛乳還是母乳,東西方語境差異

新京報:近代以來,牛乳作為一種替代品逐漸興起。如果說母乳崇拜長期受到來自社會公共話語的形塑,那么牛乳的興起則明顯與商業(yè)層面的消費話語交織。我注意到,你在《母乳與牛奶》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差異。西方在推廣牛乳的消費話語中強調的是牛乳中的營養(yǎng)成分,以及牛乳哺育對嬰兒的益處,競爭的對象是“母乳”;但在民國時期,盛行于中國民間的牛乳消費話語強調的卻是牛乳哺育對母親的益處,甚至有外國奶粉品牌直接將其中文譯名取為“美女牌奶粉”,它們企圖取代的其實是“乳母”。當時為什么在牛乳推廣的話語中會存在這樣的地域差異呢?

盧淑櫻:西方牛乳哺育要取代母乳,中國(牛乳哺育)要取代乳母。其實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家政學在歐美等地興起時,乳母已被打下來。家政學強調母親授乳不僅是愛惜孩子,更是要突顯中產婦女與只顧享樂的貴族母親的分別。盡管仍有工廠女工把孩子交由鄉(xiāng)郊的乳母喂養(yǎng),但更多歐美的乳母在十九世紀已漸被淘汰。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保嬰運動大會舉行決賽》,載《新漢口市政公報》,第1卷第11期(1929年)

中國的情況有點特別,當歐美國家用上百年由乳母轉母乳再轉為牛奶,中國似乎是把這個過程壓縮在不到五十年內進行,從十九世紀末煉乳運到各個通商口岸,世紀之交家政學興起,到1920年代初奶粉在中國出售,在這段時期,奶粉或其他牛乳哺育品如要搶占市場,不僅要說明它如何可以功同人乳,更要說出它相比乳母的優(yōu)勝之處。

因此,當時的乳品商既有用各種隱喻或暗示的方法吸引愛美、愛自由的母親選用牛乳哺育,同時亦會抬出多個理由和“證據(jù)”,論盡乳母的不是?;蛟S是這個原因使得讀者以為中西在嬰兒哺育的轉變過程當中好像有點地域差異,其實是上述變化于中國在比較短的時間同步進行而已。

新京報:盡管無論中西方,都有過嬰兒從母乳哺育向牛乳、奶粉哺育的轉變,但整體而言,牛乳哺育在中國社會的推廣相對緩慢,是什么影響了牛乳哺育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在“牛乳東來”的過程中,都面臨過哪些“水土不服”?

盧淑櫻:這估計是與商品的供應以及婦女就業(yè)有關。除鮮牛乳外,各種牛乳產品主要由外國進口,價格非一般尋常百姓可以負擔。盡管到1920、1930年代陸續(xù)有本地的煉乳和奶粉出產,對降低售價的幫助不大。另外,婦女如要外出工作,要先安排家中襁褓嬰孩的日常飲食,不管是用乳母、牛乳還是其他食物。

問題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有多少工作以及什么工種給女性選擇,令她們不惜放下孩子出外打工。以1920年代的上海為例,當?shù)厥侨珖跃蜆I(yè)率最高的城市,全市女性人口75萬,在學及在職者占30萬,但她們主要從事低技術的下層勞動工作,譬如工廠女工、家傭,洗燙縫補等等,中層職位如文員、記者、教師、護士、售貨員數(shù)目有限,當上醫(yī)生、律師等專業(yè)人士更是鳳毛麟角。而且當時社會仍普遍認為女性結婚生子后,應當留在家中相夫教子。

因此,婦女就業(yè)機會不足,加上反對已婚及已生育婦女工作的風氣強盛,使用牛乳哺育讓婦女可重投職場的做法未有多大效用。那些工廠女工又怎么樣呢?她們?yōu)楹尾挥门H椴竷??其實,小部分是有的,但要明白一點,當時大部分煉乳和奶粉都是由外國進口,價格昂貴,這些女工薪金較低,未必可以承擔牛乳哺育的費用;就算使用牛乳哺兒,也只能間或給嬰兒嘗一嘗,補充營養(yǎng)。換言之,牛乳產品價格貴,而母親又沒有多少工作機會,使得牛乳哺育在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發(fā)展比較慢。

從嬰兒哺育方式的變化看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形塑和實質的母親經驗,有助了解二十世紀前期政治及社會變遷下,中國婦女在家庭內外的處境,以及有關問題的性別意涵。

哺育不純粹是母子的溫馨時刻

新京報:母乳與牛乳之爭反映出女性的哺育自主權問題。你在書中提出“母親角色”和“母親經驗”之間的裂縫,當母乳哺育被建構為良母標準時,具體到作為個體的母親其實有各自的經驗和感受。你也在書中列舉了幾個關于母親抉擇的個案。那么,稍作歸類梳理,近代中國女性在爭取哺育自主權上主要面臨哪些困境?相關歷史資料中有記錄女性在這一問題上不同的聲音嗎?

盧淑櫻:母親的哺育選擇,關乎她的個人意愿、家人意見、孩子健康和社會態(tài)度。個人意愿取決于當事人的志向及身體狀況,在學在職的母親是否愿意放棄理想、終日守候嬰兒身旁?常言道身體是最誠實的,健康欠佳甚至患病會影響母乳的質和量。哺育或許引致身段變形(現(xiàn)今科學強調此乃謬論),甚至色衰愛弛,母親又是否接受?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勒吐精代乳粉中文廣告?!渡陥蟆罚?922年8月12日),版5。

家人的意見包括丈夫對妻子的需要,以及翁姑多子多福的期許,同樣左右母親能否自主哺育。還有孩子的健康,在正常情況下,母親時刻關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她是否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和信息,以支持她作出正確的哺育選擇?

最后,母親的哺育選擇其實還與社會層面的整個態(tài)度傾向有關。在國家民族的大論述下,輿論動輒把母親的哺育選擇與國家存亡畫上等號。強國強種無疑非常重要,但對母親來說實在太遙遠,還是丈夫的怨言、翁姑的責罵,以及孩子的啼哭聲來得真實。

由此不難看出,母親哺育并不純粹是母子之間的溫馨時刻,更是個充斥血與淚水以及家庭張力的場面,而且每天不斷上演,直至孩子斷乳才停止。這些充滿心理掙扎和家庭糾紛的生活瑣事,其實是研究婦女尤其母親歷史的重要材料。然而,在相對保守的民國時期,絕少婦女會把其哺育點滴記錄下來;即使有,也局限在知識階層。更多是由男性書寫、頌揚妻子或母親為養(yǎng)育孩子所做的犧牲,以及對有乳不哺的婦女的批評。

母乳與奶粉:一段有關喂養(yǎng)的文化史

《母乳與牛奶》,作者:盧淑櫻,版本:薄荷實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版。

采寫 申璐

編輯 王青 宮子

校對 薛京寧

TAG: